5月7日,在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五里坡村,連片的養殖場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壯觀,牛叫聲此起彼伏。智能牛舍里溫度適宜,自動喂料設備緩緩運轉,看著奶牛大口咀嚼著精料,58歲的丁秀琴向身邊的員工囑咐:控制好飼料配比,每一滴奶,要從源頭抓好品質。
丁秀琴被員工親切地稱作“牛司令”。她從農家小院一頭奶牛起家,用35年將“共富夢”做成產業,如今擁有6個現代化牧場、3萬多頭奶牛,日產鮮奶500噸,不僅成為當地奶產業的領軍人物,而且帶動周邊2600多農戶,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。
憑借自己在奶牛產業多年摸爬滾打積累的經驗,年輕時的丁秀琴就賺得人生“第一桶金”。當她看到身邊還有很多鄉親處在貧困線以下,便萌生實現“共富夢”的念頭。2009年,丁秀琴以農戶入股的形式建起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,第二年奶牛存欄量達到2000多頭。她流轉土地5萬畝,逐步擴成6個牧場,年綜合產值達1億元。產業規模和效益位居寧夏前列,并成為蒙牛公司特侖蘇牛奶定點供應牧場。
然而,隨著近年來乳業市場風云突變,丁秀琴也面臨巨大挑戰。“飼料價高,市場上的奶品又多,企業沒有銷路和收入。根本原因還是市場消費乏力,人們寧愿花3元錢買一瓶水,也不愿掏2元錢買瓶奶,很多奶企都在苦苦支撐。”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,丁秀琴沒有坐以待斃,她敏銳地將目光投向行情相對較好的肉牛市場。把牛犢養成肉牛出售,“以牛攻牛”,靠肉牛養活奶牛,也讓工人們有活干、有工資拿。目前,丁秀琴的牧場有奶牛3萬多頭、肉牛近1萬頭。
“大家要共同富起來,一個也不能少。”丁秀琴的牧場解決了近千名周邊群眾的就業問題,年發放工資2856萬元。此外,從2011年起,丁秀琴創新實施奶牛托管喂養模式和犢牛托管模式,解決無勞動能力群眾的困難,讓41戶殘疾人農戶的168頭奶牛“躺著賺錢”,每年每頭牛可獲分紅3000元。
有企業以年薪20萬元的待遇,要將丁秀琴的牧場員工馬金寶“挖走”,但他不為所動。“當年家里很窮,我是穿著拖鞋進牧場的,在這里20多年學了一身技術,現在不僅能維修牧場所有的設備,還月薪過萬,有車有房有存款,日子越過越好。”馬金寶堅定地說,“在這兒干,心里踏實,丁總帶著我們一起闖,路會越走越寬。”
“產業做大了,責任也就更大。”丁秀琴說,計劃繼續擴大肉牛養殖規模,帶動更多群眾實現“共富夢”。(記者 王文革)